8月6日,安徽省宿州市统计局发布了该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。至此,安徽16个省辖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全部出炉。
从统计数据看,安徽有10个省辖市上半年GDP增速达到或超过了5.6%,总体上呈现政策效应加快释放,生产供给较快增长,内外需求稳步改善,新动能新活力持续增强等特征,“稳中有进”成为各市发展的关键词。
然而必须直视的是,部分行业、部分领域依然承压,实体经济依然较为困难,扩大内需仍需加力。安徽各市经济总量两极分化依然较大,少数省辖市增速偏慢,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瓶颈,亟待发掘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空间。
芜湖表现亮眼
翻开上半年安徽各市的经济成绩单,合肥毫无悬念地以6514.7亿元位列榜首,增速6.0%,领先第二名芜湖近4000亿元。
在合肥的经济体量中,汽车和平板显示产业支撑明显,增加值均增长20%以上。上半年,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.1%,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。
再看芜湖,以2595.62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第二,增速6.4%颇为亮眼,是16个市中唯一一个实现“总量不低、增速较快”的市,也是上半年GDP千亿以上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市。从发展结构看,工业经济成为芜湖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,上半年芜湖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4%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3.2%,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6.7%。
阜阳、安庆、马鞍山、亳州、宿州、蚌埠、六安、宣城8个破千亿市中,有安庆、马鞍山、宣城3个市增速“破6”,其中,马鞍山以6.3%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,体现了该市转型发展的显著成果。
再看排名靠后的几个城市,黄山经济体量最小,增速相对全省最快。淮南、淮北这“两淮”增速偏慢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说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较大压力。
强劲的向“新”力
空中“飞的”在合肥骆岗机场进行场景实验,芜湖的奇瑞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如火如荼,马鞍山的图灵小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算力支撑……在安徽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答卷中,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底色。各市以差异化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,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工业经济“含新量”持续攀升。
抢占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新动能新优势。合肥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.2%,较一季度加快12.5个百分点,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。
在合肥的生产线上,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产品正在改写“安徽制造”的内涵。从生产端看,上半年合肥的笔记本电脑、显示器、锂离子电池、光电子器件、充电桩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3.7%、40.7%、52.7%、58.4%、1.2倍和5.7倍。
创新雨露滋养下,安徽的产业森林愈发枝繁叶茂。
今年上半年,芜湖新能源汽车产量猛增63.2%,锂离子电池增长71%,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9.9%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芜湖向“新”而行的战略转型。
芜湖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5.8%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压舱石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3.6%,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62.9%。
区域创新版图多点开花。以铜陵为例,今年上半年,该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.9%,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9.2个百分点,快于全省2.3个百分点,增速居全省第5位,促进该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。
“落实落细”各项政策
下半年,安徽各市该怎么干?
“我国经济基础稳、优势多、韧性强、潜能大,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”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、超大规模市场优势、完整产业体系优势、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”“要保持战略定力,增强必胜信心,积极识变应变求变,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”……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,对当前经济形势作了分析研判,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。
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汤静文认为,从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,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已由“用好用足”转向“落实落细”,更加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更加强调政策落地与效应释放。同时在外部环境逐步明朗的背景下,提升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。不排除下半年在经济面临压力时,中央将适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。
本次会议强调要“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”,再次强调了“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”。汤静文认为,这些表述均指向同一目标——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遏制地方产业低水平重复布局,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,提升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整体配置效率。
因此,对于安徽各市而言,下半年要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出台的各项政策,落实落细政策措施,加速释放政策效应;进一步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,加快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;积极识变应变求变,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。(江淮观察)
嘉正网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网-配资炒股导航-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