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中东部的核心地带。淮河流域北边连着黄河流域,南边是长江流域,很多人认为淮河流域只是二大河流域的过渡地带,没有什么自己的文化特色。然而,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的淮河流域,地理上相对独立又开放包容,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。淮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,需要深入研究,也需要普及宣传。
讲席嘉宾
陈立柱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博导,主要研究先秦秦汉史、淮河流域历史文化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,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(社科类)一等奖, 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是首批“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”,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。参与主编《安徽通史》《合肥通史》《24史中的合肥》《史学概论》等著作,在《历史研究》《史学理论研究》《学术月刊》《史学月刊》《文史》《文史哲》《国学》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。
“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”
若是一个南方人初次来到淮河流域旅游或出差,他会感到这里的人们衣着朴实无华,颜色相对单调,装饰也少。再看看各地的屋宇建筑,也有相近的特点,就是如江南、岭南那类经常会有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装修与色彩,不多见。一个个大水泥墩子,是淮河流域十多年前开始兴建楼房建筑的基本样式。“总之,就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说,第一次来到淮河流域,你会有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,自然而然会想到庄子的那句话:‘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’。 ” 陈立柱说。
巡游淮河流域,你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。比如,经常会见到“某某艺术之乡”的称号。比如宿州市就有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”、“中国书法之乡”、“中国文学之乡”、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、“中国马戏之乡”、“中国烧鸡之乡”、“中国泗州戏之乡”,如此等等。和艺术联系起来是很多淮域市县共有的情况,也就是说,艺术细胞十分浓厚。这必然会让你想起古代这里的人杰地灵之影响。“但同是这个淮河流域,上古遗留下来的古迹却不多见,即便是开车旅游,也是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一二个据说是某某古人古事留下的遗迹,但仔细考察又会发现大多是后来为了纪念建造的,不是最初的历史遗存。”陈立柱说。
古代淮河流域:“中国文化的中原”
中国有一个地理上的中原,古代又叫“中州”“中域”等,主要指的是以河南为中心的地区。“研究古代中国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关系多年,我们发现淮河流域就是古代‘中国文化的中原’,理由很多,重要的可以归为二点。”陈立柱介绍。
一者,淮河流域是为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出生地。说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,先秦诸子无疑排在首位,其中主要代表人物,老子、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庄子、韩非子等等,全都出生于这里。还有一些重要学者,如晋国的子夏,是到了孔子处学习而成为儒生的。赵国的荀子,是到了淮河流域成长起来并著述终老于楚国兰陵县的。齐国文化开启于开国之君姜尚,他原来在周人伐商的过程中功劳很大,被封在淮河中游的吕国(当今新蔡、临泉一带),所以叫吕尚,后改封齐国举族迁居潍淄流域。再后来的田齐,则是淮河中游陈国公子完后人建立的,齐国的千古名相管仲来自淮河中游的颍水之上,战国时期闻名遐迩的齐国“稷下学宫”,很多学人来自淮域的宋、陈、鲁等国。所以齐文化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。
二者,淮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三大学派的诞生地与主阵地。儒家,起源于淮河下游支流的泗水流域,也就是鲁国与后来成为鲁国一部分的邹国,“邹鲁术士”千古流传。道家,主要代表人物老子、庄子、刘安等,都是淮河中游地区人。法家,则主要以淮河上游地区为主阵地,也就是先秦的韩国与魏国,汉代中国很多著名的法学家都出生于临颍、汝南郡等,就是他们的遗响。
“古代淮河流域何以会成为‘中国文化的中原’?这与过去数千年中国各地的族群与文化长期在淮河流域交流、碰撞与融合密切相关。”陈立柱说,这个过程可追溯到八千多年前淮域的舞阳贾湖遗址,这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酿酒、卜骨、刻画符号、三足器、稻谷等,尤其是最早的“族葬”,就是一个族群的人死后用同一种习俗方式埋在一个墓区,所谓“生相近,死相迫”,说明中国文化中最为独特的敬宗法祖观念从此开始了。
其后淮河上游及其以西是仰韶文化,以东是大汶口文化,接着的东部是典型龙山文化,西部为中原龙山文化,彼此相对,也就是文献记载的西部诸夏族群与东部夷族各部。东西二大族群文化长期在淮河中游一带交汇融合,有时西部族群强势一些就会向东推进多一些,有时东部族群势力大又会向西推进多一些,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淮夷族群甚至推进到了颍河上游的中原之中。接着的夏商周三代,夏是西部族群的一支,商是东部族群的一支,周又是西部族群的一支,交替成为中原与天下的大邦与共主,东西部族群文化在此不断融合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融合加快,西南的荆楚文化,东南的吴越文化,东部的齐鲁文化,西部的周郑以及北部的三晋文化,一起向淮河流域挺进与渗透,产生剧烈碰撞、迅速交流的局面,自然也就生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火花。这就是先秦诸子何以集中出现于淮河流域的因缘,地理上的中心地带与历史上众多族群文化长期不间断的汇聚、碰撞与融合的结果。
上述中国文化格局,粗略一点可以说延续了一千多年,虽然魏晋以后南北交流越来越重要。但开启于先秦的基本格局,差不多一直维持到北宋。陈寅恪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“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”,北宋国家建都于淮域的开封,淮河流域因此成为当时天下最繁盛的地方。
七百多年的“贫困文化”期
南宋开始淮河流域进入一个新阶段,这就是七百多年的“贫困文化”期。具体表现为:
一是不重扩大再生产,有钱就吃,吃喝风盛。“席上无酒不进餐”是沿淮淮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风尚。
二是秘密结社、盗匪反叛等情况非常之多,“自古淮上多豪杰”可谓是这一方面最简明的概括。是以宋元以来地方志经常有“行则带刀剑,结死党为侠游”,“宁愿带刀,不愿买犊”,而文化教育上时有“举不知有全书”的情况。据统计,全国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大多发生在淮河流域。
三是穷则逃逸的流民意识。
四是安贫乐道与替天行道的观念突出,这除了时局因素外,与古代以来儒道墨家思想影响也相关。儒家倡导“孔颜乐处”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;道家提倡不为物累,自由自在,恢复自然本性;墨家更是节俭节葬节用。贫困至极的情况下,古代的这些观念在一些读书人身上继续发酵,求道不求富遂成为常态。
“总体来看,淮河流域这一时期社会风俗明显的特点是:重义轻利,知足常乐,安贫乐道,听天由命,得过且过,好逸恶劳,轻死易斗,等等,所以我们把它叫做‘贫困文化’,就是这些文化具有反智与敌富的特点。”陈立柱说。
至于为什么会这样?主要方面可归为三点。一是南宋以后开始的经常性黄河夺淮,造成淮河流域洪水泛滥持续不断,漂没数万、数十万人的情况时有发生,也造成淮河流域特有的年年“跑水返”现象,就是洪水来了跑到高地上躲灾。1855年以后黄河改道入流渤海,原来河道形成高出地面十多米的黄河故道,又影响了淮河流域水流入海,造成“大雨大灾,小雨小灾,无雨旱灾”。
二是人祸,就是宋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,淮河流域经常成为争战之地,加诸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,千里无鸡鸣的情况经常发生。
三是皇家为了保证漕运和明朝祖坟不受水灾,筑高黄河堤坝,使得黄河成为地上河,洪泽湖成为地上湖,就是高出地平面很多,成为悬在周边人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虽然如此,淮域人们对于“家”还是十分在意的,回家意识十分浓厚,叶落归根观念从来显著。这可能要追溯到老子的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;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”的影响。这种命运意识,后来就体现在墨子、庄子、孟子等等对于“天民”的阐发,“明乎天理适乎天性”就成为淮河人的基本品格。
过去认为淮河文化的特色不明显,是因为它的‘大’,“大而如天,你就不知道如何形容了,大到它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底与密码,也就不容易见识到了,也就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下意识,一如中国‘国家’的基础核心是‘家’一样,需要在血脉里、在心灵安顿的所在处寻觅。而‘大象无形,大音希声……’,正是淮河人老聃的感悟与发明。”陈立柱说。
大地茫茫,淮水汤汤;人杰地灵,历史沧桑;大象无形,挹注我华;生态文明,淮域复兴。
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
编辑 何钱源
嘉正网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网-配资炒股导航-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